图片由本人提供
实习生 李凡 生活报记者 刘维娜
渤海靺鞨绣是以牡丹江为中心的东北地区满族刺绣品的总称,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,是流传在东北满族的传统民间工艺,以立体、鲜活见长,被誉为“刺绣中的油画”,2015年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作为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的孙艳玲,从六岁起开始学习,潜心学习四十余年。做为国家级非遗大工匠,她在传统刺绣中加入冰雪元素,打造出以东北冰雪文化为代表的满绣精品,满绣技艺也在她的努力下不断从东北走向世界各地。近日,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,孙艳玲带着她的作品和技艺,代表我省参会并进行了现场展示,获得了一致好评。
六岁学习靺鞨绣
她成为姥姥的小助理
今年45岁的孙艳玲告诉记者,“我第一次接触靺鞨绣是在6岁,当时看姥姥拿着针线在做女红,就觉得很有趣,于是她也拿起针线跟着学了起来。我从小和姥姥还有母亲生活在一起,姥姥和妈妈绣工都很好,从看着她们绣到自己动手绣仿佛是自然而然的。”
随着时间的推移,孙艳玲的技术快速提升,她也成为了姥姥的“小助理”。但是直到孙艳玲的姥姥去世后,她才真正的想要去继承这一民族技艺。“我姥姥一直想让我继承但我一直犹豫,直到她离开,我才想不管是为了她,还是为了她告诉我的做事要专一,我都应该继续坚持刺绣。”就这样,孙艳玲成为了渤海靺鞨绣的第四代传承人。
融合冰雪文化
以绣品显乡情
从此,孙艳玲就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渤海靺鞨绣被更多的人熟知和认识,如何让渤海靺鞨绣在她的手上发扬光大继续传承。“绣人物和动物我都是比较擅长的,但是看到家乡的美景我特别想把它融入到我的绣品中,所以我把重点放在冰雪文化这块。”孙艳玲说:“你看咱们家乡的雾凇、雪景,多美啊,我想把这些都呈现出来。”
“绣冰雪作品时,我采用的是原始的靺鞨族的鸡爪针法,这种针法并不是说绣出来长得像鸡爪,而是刺绣中一种走针线的方法。这种针法在绣制成冰雪的时候就变成了多棱形的叠加,符合冰雪的六棱形生态,所以绣出来的雪的质感非常漂亮、立体,就像是真雪堆砌的一样。”如今,孙艳玲的《雪乡》系列已有几百幅作品,每一副作品中都满含着她对于家乡的热爱。
培训成熟女工17000人
推动满绣走出国门
40年的传承之路上,孙艳玲非常注重对靺鞨绣艺术风格的塑造与创新,并在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与风格。
有了一定成就后,孙艳玲就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靺鞨绣,于是,她开始了免费培训。十几年间,累计培养成熟女工17000多人,国内合作生产型绣娘1372人,满族刺绣第五代传承人2人,创造了几千个就业岗位。在孙艳玲和其他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,靺鞨绣不仅走出了龙江这片黑土地,也走出国门,站在了国际大舞台上,获得众多外国友人的喜爱和支持。
当提到未来的目标和规划时,孙艳玲告诉记者,目前,她们已经自费投资在牡丹江市打造了一个占地约3500平方米的满绣数字博物馆——孙艳玲满绣艺术馆。“年底,我们这个馆开放后,希望能让更多热爱满绣的人士和学生们来体验满绣,传播东北文化。同时,馆内还设置了学术区,提供给专业的学术人员和考古人员来挖掘满族刺绣历史。”
关键词: